故障排除

  1. 馬達故障或電力中斷:
    • 馬達軸心卡死
    • 馬達接線錯誤
    • 電壓或頻率錯誤
  2. 固定件與轉動件碰撞或熔結:
    • 葉輪與泵殼
    • 葉輪與吸入環
    • 磨損環間
  3. 控制設定:
    • 冷卻系統未開或故障
    • 潤滑系統未開或故障
    • 吸入水位太低
  1. 馬達超載
  2. 固定件與轉動件碰撞或熔結:
    • 葉輪與泵殼
    • 葉輪與吸入環
    • 磨損環間
  3. 控制設定:
    • 冷卻系統故障
    • 潤滑系統故障
    • 軸承溫度太高
    • 振動值太大
    • 吸入水位太低
  1. 泵殼或吸入管線未充滿液體:
    • 泵浦未注滿(Primed)
    • 吸入管線有空氣穴
    • 吸入管的進口未有足夠之浸水深度
    • 吸入管線泵液外洩
  2. NPSHA不足:
    • 吸入揚程(Suction Life)太高
    • 飽和蒸汽壓力太高(泵液溫度太高)
    • 大氣壓力不足(位於高山上時)
    • 吸入管線摩擦損失太大
      • 入口徑太小
      • 管線太長
      • 閥類、彎頭或支管太多
  3. 出入口管線封閉:
    • 吸入管線封閉
    • 入口閘閥關閉
    • 葉輪有雜物卡住
    • 泵殼有雜物卡住
    • 出口管線封閉
    •  出口閘閥關閉
  4. 泵浦轉速太慢
  5. 迴轉方向錯誤
  6. 系統總揚程(背壓)高於泵浦之關斷揚程
  1. 泵殼或吸入管線未充滿液體:
    • 泵浦未注滿(Primed)
    • 吸入管線有空氣穴
    • 吸入管的進口未有足夠之浸水深度
    • 吸入管線泵液外洩或空氣逸入
    • 液體中含有過多之空氣(>0.5%)
  2. NPSHA不足:
    • 吸入揚程(Suction Life)太高
    • 飽和蒸汽壓力太高(泵液溫度太高)
    • 大氣壓力不足(位於高山上時)
    • 吸入管線摩擦損失太大
      • 入口徑太小
      • 管線太長
      • 閥類、彎頭或支管太多
  3. 出入口管線堵塞:
    • 吸入管線堵塞
    • 葉輪有雜物堵塞
    • 泵殼有雜物堵塞
    • 出口管線堵塞
  4. 入口管線產生亂流現象:
    • 吸入口排列間距太近
    • 入口閘閥未全開
    • 肘管排列設計錯誤
  5. 內部洩漏太多:
    • 磨損環、吸入環損壞或磨耗過多
    • 墊片或O形環破損
    • 填料函洩漏太大
    • 旁通管路之流量過多
  6. 動葉輪損傷:
    • 葉輪外徑錯誤(外徑太小)
    • 葉輪腐蝕
    • 葉片斷裂
    • 葉片彎曲(開放式葉輪)
  7. 出口壓力太高:
    • 系統總揚程(背壓)高於泵浦之設計揚程
    • 出口閘閥開度太小
  8. 泵浦轉速太慢
  9. 液體性質不同於原設計(黏度太高)
  10. 泵浦並聯運轉
  1. 空氣逸入:
    • 吸入管的進口未有足夠之浸水深度
    • 液體中含有過多之空氣(>0.5%)
    • 填料函處有空氣逸入(沖洗液含有空氣)
  2. NPSHA不足:
    • 吸入揚程(Suction Life)太高
    • 飽和蒸汽壓力太高(泵液溫度太高)
    • 大氣壓力不足(位於高山上時)
    • 吸入管線摩擦損失太大
      • 入口徑太小
      • 管線太長
      • 閥類、彎頭或支管太多
  3. 入口管線產生亂流現象:
    • 吸入口排列間距太近
    • 入口閘閥未全開
    • 肘管排列設計錯誤
  4. 動葉輪損傷:
    • 磨損環、吸入環損壞或磨耗過多
    • 墊片或O形環破損
    • 填料函洩漏太大
    • 旁通管路之流量過多
  5. 動葉輪損傷:
    • 葉輪外徑錯誤(外徑太小)
    • 葉輪腐蝕
    • 葉輪斷裂
    • 葉片彎曲(開放式葉輪)
  6. 出口壓力太低(流量太大):
    • 系統總揚程(背壓)低於泵浦之設計揚程
    • 出口閘閥開度太大
  7. 泵浦轉速太慢
  8. 液體性質不同於原設計:
    • 黏度太高
    • 比重太低
  9. 泵浦串聯運轉
  10. 出口壓力計安裝錯誤:
    • 裝設於閘閥之後
    • 壓力計堵塞或故障
  1. 出口壓力太低(流量太大):
    • 系統總揚程(背壓)低於泵浦之設計揚程
    • 出口閘閥開度太大
  2. 液體性質不同於原設計:
    • 黏度太高
    • 比重太大
    • 濃度太大
    • 呈凝固現象
  3. 泵浦轉速太高:
    • 頻率太高
    • 馬達誤用(極數錯誤)
  4. 固定件與轉動件碰撞及磨擦:
    • 葉輪與泵殼
    • 葉輪與吸入環
    • 磨損環間
    • 軸承故障
  5. 內部洩漏:
    • 磨損環、吸入環損壞或磨耗過多
    • 墊片或O形環破損
    • 填料函洩漏太大
    • 旁通管路之流量過多
  6. 葉輪:
    • 葉輪外徑太大
    • 動葉輪中有雜物卡住
  7. 軸心:
    • 軸中心線校準不良
    • 主軸彎曲
  8. 填料:
    • 填料蓋鎖緊過度
    • 填料裝置不當
  1. 泵殼或吸入管線未充滿液體:
    • 泵浦未注滿(Primed)
    • 吸入管線有空氣穴
    • 吸入管的進口未有足夠之浸水深度
    • 吸入管線泵液外洩
  2. NPSHA不足:
    • 吸入揚程(Suction Life)太高
    • 飽和蒸汽壓力太高(泵液溫度太高)
    • 大氣壓力不足(位於高山上時)
    • 吸入管線摩擦損失太大
      • 入口徑太小
      • 管線太長
      • 閥類、彎頭或支管太多
  3. 出入口管線堵塞:
    • 吸入管線堵塞
    • 葉輪有雜物堵塞
    • 泵殼有雜物堵塞
    • 出口管線堵塞
  4. 固定件與轉動件碰撞及磨擦:
    • 葉輪與泵殼
    • 葉輪與吸入環
    • 磨損環間
    • 軸承故障
  5. 中心線校準不良:
    • 對心不良
    • 主軸彎曲
    • 轉動體平衡不良
  6. 在低流量運轉
  7. 支架基礎不牢固
  8. 動葉輪損傷
  9. 由於泵浦內部的機械失效,或液體的平衡裝置失效,造成過大推力
  1. 無軸封設備:
    • 未裝置填料
    • 填料函底部,軸與外殼的間隙過大,致使填料進入泵殼內部
  2. 填料蓋未鎖緊
  3. 填料裝置不當
  4. 填料蓋歪斜
  5. 沖洗液之壓力過高
  6. 軸心或軸套磨損
  7. 填料過度磨耗:
    • 中心線校準不良
      • 對心不良
      • 主軸彎曲
      • 轉動體平衡不良
    • 沖洗裝置不當:
      • 流進水封環之沖洗液不足
      • 水封環位置錯誤,致沖洗液無法進入
      • 沖洗液中含有污物及雜質
    • 轉動體平衡不良
    • 軸心或軸套刮傷
    • 填料蓋鎖緊過度
    • 水套蓋之冷卻水路失效
  8. 填料型式不適用於運轉:
    • 材質選用不當
    • 不適合填料軸封,須改用機械軸封
  1. 唇端接觸不充分的場合(緊度過小)
  2. 唇端過度拉伸時
  3. 唇部有刻痕、切痕、拉緊痕等,唇部折入時
  4. 軸面有傷痕或加工度粗時
  5. 油封外徑都有切痕時
  6. 彈簧、金屬環破損
  7. 軸的偏心運動
  1. 中心線校準不良:
    • 對心不良
    • 主軸彎曲
    • 轉動體平衡不良
  2. 沖洗裝置不當:
    • 流進水封環之沖洗液不足
    • 水封環位置錯誤,致沖洗液無法進入
    • 沖洗液中含有污物及雜質
    • 沖洗液之壓力過高
  3. 軸心或軸套刮傷
  4. 填料函底部,軸與外殼的間隙過大,致使填料進入泵殼內部
  5. 填料型式不適用於運轉:
    • 材質選用不當
    • 不適合填料軸封,須改用機械軸封
  6. 填料裝置不當
  7. 填料蓋鎖緊過度
  8. 水套蓋之冷卻水路失效
  1. 組件處理不當:在組立之前或之中,組件受損,如缺口、擦傷或損壞。
  2. 組立不正確:在軸封穴內,組立的位置、尺寸不正確。
  3. 材料或設計不當:選定不當的材料;對已知的操作條件如壓力、溫度、 轉數及流體特性等,做的不正確的設計。
  4. 啟動或操作程序不當:例如:啟動泵浦之前忘記開動加壓系統、未將液壓加到雙軸封或沒有把冷卻液通入軸封,而造成軸封面的乾運轉。
  5. 流體受到污染:有害的固體粒子隨著流體進入軸封穴。
  6. 設備情況不良:迴轉軸的徑向擺動太大、撓曲或振動。
  7. 密封環磨損:密封環可能到達壽命週期。
洩漏 發 生 處 原因
滑 動 面 接面密封不良 ● 組合材質的形狀,尺寸不適當 ● 軸迫緊的緩衝不足
● 接面加工度不良
接面異常磨耗 ● 乾式接觸所致 ● 材質侵蝕所致 ● 固形物混入
安裝不良 ● 鬆弛及鎖緊不良 ● 振動
選擇不適當 ● 使用條件的把握不充分
軸周面 從軸周洩漏 ● 軸迫緊材質,尺寸不適當 ● 同上安裝時的損傷
● 軸面的尺寸公差,加工度不良
軸封壓蓋周圍 填函接面 ● 直角度,加工不良 ● 螺栓偏倚鎖緊 ● 密合墊不良
封環 ● 安裝不當 ● 軸封壓蓋變形 ● 接面過熱所致的龜裂
● 沖洗壓力太高
間接原因 振動及其他異常 ● 泵浦本體 ● 軸心 ● 安裝 ● 運轉上溫度條件變動
  1. 在低流量運轉:
    • 吸入管線泵液外洩
    • 系統總揚程(背壓)高於泵浦之設計揚程
    • 出口閘閥開度太小
    • 泵浦並聯運轉
  2. 固定件與轉動件碰撞及磨擦:
    • 葉輪與泵殼
    • 葉輪與吸入環
    • 磨損環間
  3. 中心線校準不良:
    • 對心不良
    • 主軸彎曲
    • 轉動體平衡不良
  4. 軸承損壞:
    • 潤滑不足,軸承阻力太大
    • 低磨擦軸承裝置不當
    • 潤滑有雜質或品質不良
    • 由於軸承內有水,致使軸承生銹
    • 水冷式軸承,由於過度冷卻,致使軸承室內空氣中有水份凝結
  1. 在低流量運轉:
    • 吸入管線泵液外洩
    • 系統總揚程(背壓)高於泵浦之設計揚程
    • 出口閘閥開度太小
    • 泵浦並聯運轉
  2. 中心線校準不良:
    • 對心不良
    • 主軸彎曲
    • 轉動體平衡不良
  3. 固定件與轉動件碰撞及磨擦:
    • 葉輪與泵殼
    • 葉輪與吸入環
    • 磨損環間
    • 軸承故障
  4. 泵浦未注滿(Primed)或乾運轉